转眼间,又到了一年中的大寒时节。
《授时通考·天时》中说:“大寒为中者,上形于小寒,故谓之大……寒气之逆极,故谓大寒。”
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,也是全年最寒冷的时候,同时标志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序幕。在寒风凛冽的大地上,冰雪覆盖之间,却悄悄孕育着春天的气息。
民间有句俗话:“大寒到顶点,日后天渐暖。”
因此,大寒既是“寒冷的极致”,也是“春意的起点”,是冬日的尾声,更是春天的前奏。
古人将大寒分为三候:一候鸡始乳,二候征鸟厉疾,三候水泽腹坚。
这时,鸡开始孵化小鸡,鹰隼等猛禽则加紧捕食,以储存能量抵御寒冬。北方的湖泊水面结冰最厚,孩子们常在冰上嬉戏打闹。
古籍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记载:“鸡,水畜也,得阳气而卵育,故云乳。”
沉睡了一个冬天的万物,在此时开始苏醒。鸡能够感知到春天的阳气,因此率先开始孵化幼崽。
接下来的五天,鹰隼等猛禽飞翔于空中,它们动作敏捷,捕猎迅速,借此增强体力,以应对冬天最寒冷的时刻。
大寒后五日,北方的河湖冰面逐渐冻到最中央,结冰厚实无比。冰层之下的水流,虽然看不见,却已经开始酝酿春的生机。
在大寒这个节气,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期。随着节气的推移,冬天也逐渐接近尾声,人们忙着辞旧迎新,为春节做准备。无论是腌制腊味,还是清扫房屋,这些活动都为新年的到来增添了一份热闹与期待。
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,与农历年底的时间通常重合,因此人们往往会在此期间开始筹备春节。家家户户忙着除旧饰新、置办年货,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增添一份热闹氛围。
岭南地区流传着一句谚语:“小寒大寒,无风自寒。”为了御寒,广东民间在大寒时节有吃糯米饭的习俗。糯米饭中加入腊肉、虾米、干鱿鱼等食材,不仅美味,还具有温补身体的作用。
在中国南方一些地方,大寒至立春期间会举行“尾牙祭”,用以祭祀土地神。这一传统如今也演变成了现代企业的年会习俗,成为人们总结过去、展望未来的一种方式。
大寒时节寒气至极,此时养生的重点是“藏”。通过合理的饮食、规律的起居以及适当的运动,可以为即将到来的春天打下健康的基础。
中医认为“寒者热之”,因此大寒期间适宜吃一些温热性质的食物,如羊肉、鸡肉等,能够补充阳气,增强御寒能力。同时,也可以多吃一些黑色食物,如黑米、黑豆、黑芝麻等,这些食物有助于滋养肾脏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提到:“冬三月,此为闭藏……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。”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起,顺应自然的节律。运动方面可以选择慢跑、太极拳等低强度的锻炼方式,以保持身体健康。
寒冷的天气容易让人情绪低落,这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尤为重要。适当的社交活动可以帮助疏解压力,同时也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。
通过按摩或艾灸百会穴、期门穴、太溪穴等,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。
大寒标志着寒冬的结束,也预示着春天的到来。这个节气不仅是自然变化的一个节点,也是人们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。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北方,还是腊梅飘香的南方,春天的气息已悄然萌动。
大寒虽寒,却因心中有暖而不觉冷。愿你在这个冬日里,收获温暖,迎接新生!
中国古代利用一种名为“土圭”的简单仪器,通过实地测量日晷,确定一年中太阳影子的变化。每年日影最长的一天被称为“至日”,即冬至,而日影最短的一天则称为“短至”,也就...
24节气“辞龙迎蛇”,即将迎来的是农历的乙巳蛇年。你是否留意到,有细心的朋友发现蛇年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——“两头春”。简单来说,就是一年中将会有两个立春节气。那么,为什...
24节气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转眼间,又到了一年中的大寒时节。《授时通考·天时》中说:“大寒为中者,上形于小寒,故谓之大……寒气之逆极,故谓大寒。”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...
24节气“消”与“息”是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象征,意味着阴阳之间的此消彼长、生生不息。《易经》中的十二消息卦与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智慧的杰出代表。十二消息卦以阴阳爻的变化象...
24节气